广德人、广德事、广德新闻就上我爱广德网!

家乡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家乡动态

冯连伟:故乡的夏天,我的眼前就浮现

家乡的夏天

文/冯连伟

家乡的夏天是令人难忘的:

束河水清澈见底,可以钓鱼虾,在河滩上可以捡小蛤蜊;

蜀河边的柳树远远望去就像“碧绿的云朵”。 “碧玉如树高,万条青丝垂下。” 蝉儿在枝头不停地叫着,小朋友们。 他们在柳树荫下嬉戏纳凉;

河盐以东至蜀河一带的大片果园里,盛产瓜果、桃、李。 每当听到卖瓜果、卖李子的吆喝声,我就流口水;

妈妈把热气腾腾的麦饼从煎锅上取下来,卷上一根葱,卷上一个煮鸡蛋,撒上几粒盐或者放上几条咸菜条,香味扑鼻。咬一口后;

烈日下,生产队长站在一片金黄的麦田边,对拿着镰刀收割小麦的公社员大声喊道:大家辛苦了。 今天早上的午餐是全麦煎饼和新鲜土豆煮的五花肉; 晚上有火锅烧饼,到明天早上有米糊、豆花沾;

……

家乡的夏天如此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它时常进入我的梦中,出现在我的眼前。

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妈妈很高兴

每当我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切都是从妈妈开始的。

回想起家乡的夏天,我眼前浮现出妈妈从菜园里割下一捆大麦,一只手牵着我的手,另一只手拿着那捆大麦走回来的情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人们对农村缺吃少穿的艰苦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 尤其是人民公社时期,家里粮食很少,更放不下瓜豆干、瓜煎饼。 自由饮食。

春天是最难熬的时节,吃野菜、树叶、剥树皮、跑去讨饭的人随处可见。

孩子是从母亲身上掉落的肉。 日日夜夜,早晚,母亲醒着的时候,想着如何填饱孩子的肚子,睡觉的时候,还梦着因饥饿而面黄肌瘦的孩子们; 眼里只有孩子,她每天都在想着如何生活……

现在回想起来,在我四五岁的夏天,妈妈拉着我的手到菜园里,用镰刀割了一捆麦子。 记忆深处的是,那时的小麦还没有完全成熟,而家里的粮缸已经空了,妈妈只能靠菜园里种的大麦。

当妈妈牵着我的手走回家时,她兴奋地对我说:“长日短夜终于过去了,妈妈再也不会让你挨饿了,等我回家妈妈会给你烤煎饼。” ”

您在菜园里种植大麦是有原因的。 现在回想起来,菜园里之所以种植大麦而不是普通小麦,主要是因为大麦的成熟期可以比普通小麦早十天半。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在那个极度贫困的时代,能够提前这么多天看到食物,对生活来说意义重大。

妈妈一边用手打麦子,一边露出幸福而幸福的笑容。 妈妈回到家,先把那捆未熟的小麦放在太阳下晒,然后在一根粗木棍上敲打。 地上铺着芦苇席。 打完麦子后,妈妈把打好的麦子收集到簸箕里,把麦子掸干净。 那么她可以考虑分配今年第一批新小麦。

Niolao的全麦煎饼太好吃了。 为了兑现承诺,妈妈每次都要做小麦煎饼,因为常年磨的时候,她做的煎饼大部分都是用红薯干、红薯干拌玉米、红薯干拌小麦、和纯小麦。 机会非常难得,所以当妈妈泡了半盆麦子,让我们姐妹去磨的时候,我们都精神抖擞。 似乎一天的磨砺减轻了一些,我们不再头晕了。 磨完了,我就开始盼望着妈妈赶快穿上锅铲,生火开始做煎饼。

我们现在还是吃煎饼,而且煎饼的种类有很多,有白面煎饼、小米煎饼、大米煎饼、麦豆拌饼、全麦煎饼等等。但是现在不管怎么吃,都不能吃。品尝40多年前的麦饼香气。 。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爱他们的孩子。 妈妈每次烤的第一个小麦煎饼都是给我的。 那年夏天的麦饼香味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

家乡的夏天,菜园为妈妈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对于妈妈来说,夏天的菜园就是她养活一家人的后盾。 我妈妈几乎每天都带我去菜园。 我的菜园就是我向往的地方。

夏天的菜园里有油菜、辣椒、茄子、芸豆……

油菜花盛开时,蜜蜂纷纷叮咬金黄色的花穗,采集花蜜。 白色、黄色、粉色的蝴蝶在油菜花间飞舞。 当它落在油菜花叶上时,她立即同时展示了她的两只翅膀。 过了一会儿,微风吹过,她展开翅膀,盘旋在油菜花上。 有时妈妈会给我捉一只蝴蝶,但往往我还没看够,蝴蝶就突然出现了。 然后又飞走了。

地上的南瓜苗上已经挂着几个小瓜宝宝了。 大的已经有两个拳头那么大了,刚刚褪色的小南瓜也有鸡蛋大小,有的圆的,有的方的,有的长的。 妈妈看着地上的南瓜。 她的眼里充满了幸福,心里也充满了希望。 她知道,用不了多久,这些她今天还瞧不起的小南瓜就会长大了。 可以煮给孩子吃,也可以做南瓜糊豆。

其实最让妈妈高兴的就是支架上爬满了的芸豆。 芸豆,在我们家乡俗称“泥豆”,是一种很常见的蔬菜。 芸豆的花有白色、黄色、淡紫色或紫色。 一花序有数朵花和数个豆荚。 妈妈每次都会摘一小半篮芸豆在家炒着吃或者煮着蒜末吃。 当然,用新鲜芸豆包成的饺子也非常好吃。 就在几十年前,用芸豆包饺子基本上还是一件奢侈的事,很难实现。

如今母亲一去不复返了,我再也见不到家乡夏天的母亲,也吃不到母亲做的麦饼,而是母亲做的大麦糊煎饼的余香。而用簸箕打青麦的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家乡夏天_家乡夏天的景色一段话_家乡夏天的美景300字作文

夏收、夏种、公粮

家乡夏天最难忘的热闹景象就是夏收和夏种、发放公粮。

人民公社时期,移交夏收、播种的公粮,是公社革命委员会交给各大队、生产队和全体公社社员的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每到夏季收割播种的季节,从地区办事处到县、公社各级都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 我曾经看过公社革委会发给各大队的一篇《关于切实做好夏收播种工作的意见》的文章。 这个《意见》的开篇就是要求公社各生产队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夏收夏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意见》第二部分要求突出重点、狠抓重点,扎实做好夏收夏种各方面工作。 《意见》最后要求密切配合、主动服务,确保夏收和种植工作顺利进行。

如果上级要求,大队就必须采取行动。 记得的时候,我的母亲是大队的女所长,也是一位有名的大队干部。 大队夏收播种前,成立了由大队班子成员、生产班组长组成的三人夏季生产指挥部,负责完成夏收工作。 夏耕期间公粮交接的阶段性政治任务。

我家乡的夏收主要是小麦。 我想,上级党委、政府之所以对夏收如此重视,是因为夏季天气复杂多变,突发灾害多,而且小麦成熟期非常集中,不提一下,当时小麦的收割主要依靠手工劳动。 它是从镰刀田收割的; 如果收获不及时,连续阴雨天气,粮食就会发霉,造成损失。

割麦的工作很累,但成员们却很兴奋。 每到收割小麦的时候,生产队的上班钟声一大早就响起。 成员们手持非常锋利的镰刀,头戴草帽或竹帽,手拿毛巾,神采飞扬、兴奋不已。 他跑到生产组长安排的麦田里,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公社员割麦的情景令人难忘。 金色的麦浪起伏,收割机正在用刀割麦田。 他先是用左手抓起一把小麦,然后将右手的镰刀从一侧伸向前方,最后一刀从前向后割去。 刚才在风中摇晃的一把麦子被放在了平地上。 割麦子的活儿很累。 人们被埋在麦浪里。 当他们抬起头时,他们看到了麦子,当他们低下头时,他们仍然是麦子。 有时累了,他们互相喊叫,声音清晰地回荡在麦田里,仿佛都染上了麦子一样的金黄色。

为确保夏收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基本完成,各生产队必须组织一支后勤保障队伍。 那时生产队比较穷,不可能在夏收期间包揽一切。 刚开始的几天,主要是有专门的人烧水,还有人负责往地里送水,让队员们喝上一碗水,缓解工作中的疲劳。 当夏收的最后几天需要日夜奋战时,生产队就开始集体抢粮。 我们生产队的主食是烧饼和锅饼。 这些大多数同志只能在过节或生病住院时才能吃到的优质饭菜,在夏收时往往能吃上三五次。

过去,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麦田。 年轻力壮的劳动者在地里收割小麦,推着小车把小麦运到打谷场。 老人们或妇女们把小麦在麦田里捆成小捆,以便于脱粒。 打麦机时,双手握住即可,方便。 因此,收割小麦的场景并不像打麦子的场景那么热闹。 收割麦子的人饿了,有时会扯下一颗麦穗,放在手里,双手搓搓,就能吃到几粒麦粒; 看看麦田,老妇人一边干活一边有说有笑,家里没长大的孩子们在田边玩耍、吵闹。 有笑声,也有哭声。 场面十分热闹。

我家乡夏季种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 水稻通常在公历四月下旬播种和种植。 到了夏插秧,我们看到的是妇女儿童在秧田里拔秧,拔出来的秧被捆成小把; 然后还有专门的人用小车把一把把秧苗从育苗田运到插秧田。 到了插秧的时候,男女劳动者在充满水的田地里排成一排。 将这些稻苗种植在地上。

小时候,我和妈妈一起去拔稻苗。 你从家里拿了一个小木凳,到稻田里坐在小木凳上拔稻苗。 拔稻秧要花很长时间,还得弯腰。 过了一段时间,你会感觉很累,腰酸背痛。 累是一方面,但关键是稻田里有水蛭。 现在一说起水蛭,我的腿立刻酸软无力,心跳还加快。 我拔稻苗时被水蛭咬了。 水蛭紧紧咬住我的小腿,把头扎进皮肤里吸血。 当我感到疼痛时,它已经深入皮肤。 按照老人教的方法,如果看到皮肤上有水蛭,就用手用力拍打。 如果撑不住了,就会脱离皮,或者可以用大蒜来辣。 看来水蛭和大蒜是不相容的。 每棵被连根拔起的稻苗都被水蛭咬过。

夏收播种完毕,剩下的重要事情就是交公粮了。

每年夏收前,各大队各生产队都要对小麦产量进行估算。 公社革委会根据各大队的小麦种植量,下达公粮的交付任务,各大队再将任务分解到各生产队。 每个生产队必须用最好的粮食来支付公粮,其余的则分配到各户。

我曾经看过一条资料:我国交公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改革了秦国。 主要内容是围绕农战制定政策法规并坚决执行。 上交公粮也是一种。 秦国的百姓除了在军队服役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要种粮食,收成的好坏也可以评判,授予爵位,供后世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粮站制度,公共征粮继续进行。 直到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我国农民从2006年起不再向国家缴纳农业税(公粮) ,从而彻底结束了2300多年的公粮上交历史。

夏收夏种,缴纳公粮。 尽管公共配粮的历史已经结束,但它不能被遗忘,也不能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

几十年来,粮食亩产仍然较低。 小麦亩产超过“黄河”、“长江”的说法是不实的。 曾有人问我,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粮食生产跨过“黄河”、“长江”是什么意思? 我也向当时担任​​村干部的二哥冯连福问过同样的问题。 他给我的答案如下。 20世纪60、70年代,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短缺,粮食产量相对较低。 口号是让粮食产量跨过“黄河”、“长江”,大概意味着亩产粮食突破千斤、两千斤。

现在想来,以前的粮食、蔬菜、猪肉、羊肉绝对是无污染的有机食品。 由于没有充足的化肥,生产队在夏季只能集中施土施肥,老百姓每年至少养一两次猪。 它只能在几年后发布。 当然,由于粮食产量低,公粮上交的时候,人们的感觉就像是打翻的五味瓶。

从大队干部到普通社员,从大队干部到普通社员,每个人都把向国家运送公粮当成一项政治任务。 他们都把最优质的小麦装袋,交给公粮。 当送公粮的大车装满小麦准备出发时,有的大队干部和各大队的几名生产队队员在带队,有的在送行; 送公粮的车队出发后,大队、小队的“头头”们开始将剩余的粮食尽可能地分给队员们。

我也有过付公共伙食的经历。 人民公社时期,我还不到推着胶轮小车去交公粮的年龄。 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公粮的交接任务被落实到了每户人家,我亲自去交接过一次公粮。 那一次,我和二哥把车拉到城子河粮站去交公粮。 平时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时候,我感觉不到程子和大队有多远,但是当我和二哥拉车的时候,肩上的绳子就感觉距离很远了,我意识到出汗意味着什么。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每户缴纳公粮后仍有较大剩余粮食。 那次我和二哥付完公费后,他就带我去程子和酒家吃饭。 我们每人买了一碗粉丝煮的五花肉和一块火锅饼。 虽然双腿酸痛,肩膀酸痛,但这碗蔬菜和锅糕却让我吃得甜甜的,至今还历历在目。

《6月6日》邀请我女儿

我的家乡在夏天有两个民间传统节日,至今还流传着。

我国的民俗一般都与吃有关,所以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 尤其是在那个物质产品极其匮乏的年代,过节的时候人们心中都充满了敬畏之情。

夏季第一个民间节日是端午节。

小时候,我从来不会讨论端午节的由来。 我们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

其实,从民俗来看,我家乡的端午节有以下内容:

采(晒)艾草:当时,大多数农村庭院门前都有艾草。 到了端午节,它就会长到半米到一米高。 端午节的早晨,人们必须在太阳出来之前赶路。 把门前屋后的艾草砍下来,放在屋檐下晾干。 另外,选择几棵树放置在门的两侧。 艾草晒干后有药用价值,家里小孩订婚结婚时也可以用。 “爱”和“爱”读音相同。 艾草还可以用来制作儿童香包。

缝制香荷包:记得端午节的早上,妈妈会给我一个香荷包,挂在我的脖子上。 我知道这是我妈妈每天晚上用她省下来的彩色(红、黄)布,上面放上艾草给我缝的。 艾草的气味很浓。 现在想来,妈妈为孩子缝制的香荷包,表达了我对孩子平安、幸福的希望。

包粽子:端午节我们小孩子最盼望的就是吃粽子。 当时,村里河东边有十、二十亩芦苇荡。 端午节前,我们放学后就赶到芦苇荡去摘又大又嫩的芦苇叶,没有妈妈的吩咐。 妈妈会把这些芦叶洗干净,放进锅里轻轻煮。 端午节的前一天,妈妈会把几片芦苇叶叠在一起,中间放上糯米和红枣,包起来,用稻草或绳子扎起来。 紧了,这个粽子就完成了。 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妈妈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煮。 第二天早上,端午节那天,妈妈有时会在锅里放几个鸡蛋,和粽子一起煮一遍。 糯米又粘又香,红枣甜甜的,鸡蛋似乎有芦叶的清香。

家乡夏天的美景300字作文_家乡夏天_家乡夏天的景色一段话

有妈妈的时候,无论是妈妈包的粽子,还是和妈妈一起吃的粽子,总是又香又甜。 现在妈妈走了,河东的芦苇荡也没有了,再也找不到妈妈包的粽子的甜味了。

现在每次端午节,我去大超市,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粽子,不仅有糯米、红枣,还有南方的粽子,还有肉、香肠,但我已经没有了想吃粽子。

我家乡夏季庆祝的另一个重要民间节日是“六月六日”。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6月6日”并没有被列入名单,但在我的家乡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节日,我们也称之为“半年夜”。

“6月6日”是小麦收割后的日子。 人们把丰收归功于祖先、福气、上天的保佑,从而产生了许多祭神、祭祖、孝顺等节日活动。

我家乡“六六”的主要民俗活动有祈福、请姑娘、炼鞋底、晒物品等。

印象最深的是请了儿媳妇。

记得小时候,“6月6日”的前几天,妈妈就安排我们兄弟做好心理准备,6月6日请出嫁的大姐。 “6月6日”这一天,妈妈很严肃。 我们跟兄弟们解释了一下,然后就到15里外的大姐家请她回娘家。

家乡流传着一句话:“6月6日,三伏天,搬回女儿身边,过上幸福的生活。” “麦子收完了,田也收完了,儿媳妇就回去看妈妈了。” “儿媳妇六月就要出嫁娘了,全家人和睦相处。”

现在想来,每一个民间节日的诞生和流传都有其历史。

“6月6日,请你女儿”又叫“6月6日,请你阿姨”,又称阿姨节,因为“姑”与“姑”读音相同。 自古以来,每个家庭都庆祝这一天。 家家户户都要把出嫁的姑娘请回来,好好对待她们。

相传这种民俗是由春秋战国时期“胡彦变法”的故事演变而来。

晋国丞相呼延对自己的功绩感到自豪。 他的子女亲戚、晋国功臣赵帅直言,数点自己的罪孽后,气得要死。 胡琰的女婿想在胡琰生日的六月初六偷偷杀了他,还暗算他的妻子胡琰的女儿。 呼延奴无法忍受,最终回到娘家告诉了母亲。 胡彦在分发粮食时看到了百姓的苦难,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当他听说女婿的计划时,心中更加后悔了。 于是他醒悟过来,于6月6日去找女婿承认错误。 他与女婿和解了,关系也更加友好了。 为了牢记这个教训,胡彦每年6月6日都会把女儿、女婿请回来,征求意见,了解民情。 这种做法后来流传到民间,老百姓都纷纷效仿,并在6月6日请女儿回来,这是化解恩怨、避免灾难的吉祥。

我的理解是“6月6日请女”其实是一个“母爱女孝”的民俗日。

对于面朝黄土、背向天空的农民来说,夏收和播种是非常辛苦和劳累的时期。 女孩都是妈妈的小棉袄,出嫁的女孩永远都是妈妈的牵挂。 “6月6日”,正是收获结束、播种结束的时候,母亲把女儿叫回来一起吃饭、亲密交谈,岂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吗?

对于出嫁的女孩来说,夏天忙着收割、播种,无法尽孝父母。 现在新麦子刚刚磨完,他们就得给母亲蒸一篮子新馒头,以表达对母亲的孝心。 因此,女孩子带回娘家的礼物通常有新麦馒头、新麦面鱼、新麦面兔等。 不管家里富裕还是贫穷,也需要带上一刀肉。 穷的时候,可能会砍几斤肉,富的时候,可能会砍几斤肉。 甚至还有割十八斤的,因为家乡有句俗话“6月6日,要吃一块女儿肉”。

如今,人们生活富裕,物质丰富。 “6月6日”,已婚的女孩会被邀请回娘家。 只要打个电话就等于邀请他们; 现在出嫁的女孩子很少给父母家送大大小小的包子了。 又到了送面送鱼的时间了,但是礼物还是少不了的。 除了食物,你还需要给父母买从头到脚的新衣服。 孝道的弘扬,让“六六”这一民间节日得以延续。

夏天的感受

家乡的夏天有很多难忘的事情,无论是让我开心的,还是让我心碎的,让我心碎的。 过去的那些日子伴随着我的成长,给了我足够的养分让我继续前行。 带着对家乡的乡愁和亲情,我坚定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敢懈怠,因为我的身后是无数双乡亲关心的目光。

家乡的夏天,我们还要收麦子。 用镰刀割麦子已成为我心中的记忆。 现在我们用收割机收割。 在金黄的麦浪里,我们再也找不到戴斗笠割麦的人了。

家乡的夏天,我已经听不到清晨的钟声了。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各家各户都得自己做主,集体农耕的场景只能在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中寻找。

家乡夏天已经不能钓鱼虾了。 村东沭河上已建有橡胶坝。 河边的警示牌警告人们“水深危险”。

家乡的夏天,孩子们不再期盼村东果园里出产的瓜、李。 除保留部分果园外,已成为村里的墓地林。 我父母曾经给我买过。 现在,它们都埋在瓜果原来的地方。

在家乡的夏天,“6月6日”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节日。 我和哥哥请回家的大姐已经是一位七十多岁、头发花白的老人了。 她的孩子和她孩子的孩子都在一大群人中。 爸爸妈妈都走了,就不用再回父母家送礼物了。 可以坐在哥哥家聊天,这也是回父母家过节的一种方式。

家乡的夏天我再也见不到父母了,也再也吃不到妈妈做的烧饼了。 家乡的菜园、麦田、抓鸟抓瓜都成了回忆,有难忘的幸福。 ,也有深深的心痛和遗憾。

……

我的家乡离我很近。 她永远活在游子的心里。 一草一木都在游子的眼里。 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它。 外面的风景再美,那都是外面的风景,不是我自己的。 ,我拥有的就是我的家乡。

[关于作者]冯·利安威(Feng Lianwei)来自山东的林尼(Linyi)。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山东作家协会,山东散文学会副主席和山东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他的作品分散在诸如“阅读”,“海外散文”,“一百篇论文”,“绿洲”,“中国报道”,“当代散文”,“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和其他杂志等杂志上; 他的一些作品已被选为年度散文选集。 他赢得了多个奖项,包括山东作家协会的“时代文学”年度散文奖,“ Qilu Works年度展览”最佳工作奖和国家散文竞赛。 他是“静水流”的作者,“真正的水没有香气”,“像水”和“柔'”的散文收集,例如“水叶芬芳”和“水正在说话”。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