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人、广德事、广德新闻就上我爱广德网!

家乡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家乡动态

家乡巨变我的家乡滑县留固镇大王庄村

家乡的巨大变化

我的家乡,滑县六谷镇大王庄村,解放前是豫北有名的大湖村。 村里有几户地主户拥有土地2万多亩。 周围村庄的大部分土地都属于我们村的地主。 然而,除了少数青砖青瓦的地主房屋外,村里大多数村民都住着低矮破旧、通风良好的土坯房。 人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农民生活。

落户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们认真响应上级号召,合理改善农业种植结构,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种植大葱、辣椒等经济作物。 农业收入逐渐增加,农民很快走上了致富之路。

大王庄村198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评为“先进科技示范村”。如今的大王庄村道路宽阔平坦,高楼拔地而起,人们歌舞升平,村民生活安居乐业。安心工作,真正实现小康村。 对这种变化感受最深的就是经历过新旧社会的父亲。

父亲第一个感受到变化很大的方面就是水利。 解放前,我们吃饭都是靠天吃饭。 十年九旱,粮食所剩无几。 1943年,一场大旱,村里很多人被饿死。 20世纪50年代末,乡里在我们村西打了第一口井。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打井后,用运水车打水。 虽然浇一亩地需要三天三夜,但父亲仍可叹了口气,感到无限欣慰。 有了井,人们就不会饿死。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打了许多机动井,用老式水泵灌溉田地,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20世纪80年代,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老式水泵无法抽水,于是改用潜水泵。 潜水泵抽水很快,但沟渠总是缺水,需要四五个人不断巡逻和看护。 只能进行,因为当时供电不正规,有时变压器无法驱动,一亩地浇水需要两天时间。 因此,晚上的工作不能停止,浇水成了人们非常胆怯的工作。 潜水泵重达100公斤,安坝需要五六个体力劳动者将链条挂在木杆上,并喊口号。 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完成这项工作。

从2003年开始,县水利部门为我们村农田的水井安装了深水泵,并埋设了地下管道。 当按下开关时,水就会从田里“吐”出来并沸腾。 确实方便多了。 如今,只有一个人可以灌溉土地。 小麦、玉米平均亩产1000公斤以上,基本是吨粮田。

第二个方面是农业机械。 解放前,父亲养不起牲畜,家里的三亩地都是靠向地主租牲畜来耕种的。 我父亲一直梦想拥有自己的牲畜。 土改后,他的父亲被分配了一头大牛。 他高兴得几天几夜都没有睡好觉。 他用自己的玉米面包喂牛,并小心翼翼地给牛锄草。 他们提供草、筛草和垫圈。 他们精心照顾牛群,把它们养得又肥又壮。

后来,生产队成立了,父亲当了司机。 勤劳能干的父亲为生产队开大卡车近30年。 有时他在地里磨麦子,即使热得头晕目眩,父亲也不让人代替他。 他得意地挥舞着马锄,指挥马匹在麦田上来回盘旋,就像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一样激动人心。 。

后来,生产队购买了手扶拖拉机,磨坊不再需要牲畜。 父亲感到有些失望。 实行土地承包制后,我家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在机器的大轮子上安装了风扇。 一大堆小麦或者玉米,一开风扇就呼呼地响,没多久就拎完了。 爸爸高兴地说:“我一直很害羞,现在有了扇子,真是省了我很多力气。”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又买了一辆农用三车,农闲时用来运输,农忙时用来拖农作物。 那时,父亲已经70多岁了,身体还很好。 他不能休息,有时他会坚持帮我干活。 我请他坐在出租车上,但他不肯。 他站在马车一侧,扶着栏杆,像一个胜利的战士一样向人们打招呼。 我知道父亲的心态。 他正在向人们炫耀我家的三辆马车。 如今,已经实现了机械化。 无论是小麦还是玉米,一天之内就能收获。 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辛苦劳作、流汗。

第三个方面是教育。 那时家里很穷,父亲只上过私塾半年。 然而,我的父亲勤奋好学,才华横溢,通过自学学到了很多文字。 他不仅能读书看报,还成为了村里的一名知识分子。 父亲的书法写得很好,很像柳书,很有力量,一直在为村民们写东西。 我的书法远不如我父亲的好。 爸爸的记忆力特别好,经常给我们讲《宫野长枝鸟声》、《醉八仙》、《圣人愁》等民间故事。

解放后,我的大姐和二姐在地主的牛舍里读完了小学。 弟弟在村里读小学,又在简庄村读初中。 当我和三姐长大的时候,村里已经建起了一所红砖青瓦的普通学校。 我在村里初中毕业后,就读了高中。 高中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务农。 我经常为村民写信、写证书,父亲为此感到自豪。

当我的儿子和女儿长大的时候,村里已经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 学校环境优美,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四季常青。 儿子初中毕业考入中专,女儿高中毕业考入河南教育学院。 我的父亲和我们全家最自豪的是我的侄子汪建伟。 初中毕业后,哥哥到贵州打工。 他很聪明,学习成绩也很优秀。 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他赴韩国留学四年。 回国后,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 28岁时,他成为贵州省最年轻的副教授。

第四个方面是住房。 解放前,父亲住在几间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里。 有一次连续几天下雨,北山城墙快要倒塌了。 幸好被弟弟发现了,我们一家才躲过一劫。 天气晴朗后,用土砖加固。 20世纪70年代初,父亲在大姐一家的帮助下,又盖了三间“里里外外都熟悉”的瓦房。 后来,我和妻子也和村民们一样,在地里种植了大葱、辣椒等高效经济作物。 我们每年都有很多收入。 1998年,我们盖了四栋砖瓦房,当时比较高大,也很漂亮。 房子,又建了三间配套房间。 儿子毕业后,到其他地方打工。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和丈夫在城里给儿子买了一套房子。 父亲非常高兴,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大家。

父亲常说:“是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是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党的恩情!”

关于作者

王明康,1965年出生,1983年高中毕业,担任小学代课教师十余年。 他现在是滑县六谷镇大王庄村的农民。 1982年以来,为《安阳日报》、《华泰文学》、《化州纵横》、滑县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撰写大量文学和新闻文章,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工作后,他坚持文学创作,创作剧本、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

华州纵横

“华州纵横”微信公众平台投稿邮箱地址:

HuaZongZongHeng@126.com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