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景区管理“耳聪目明”——西湖大数据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
2023-07-21 19:29:35 浏览:45 作者:管理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杭州的数字经济、智慧城市建设也推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城市自我革新,之江大地上,“数字化”已成为一张闪闪发光的金名片。杭州西湖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立足于杭州,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供给、传播、展示、管理等重要环节持续赋能,从小切口破题,让景区管理“耳聪目明”。杭州西湖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的文旅产品体系是“144”,即1个文旅大数据中心;“综合管控、产业监管、运营服务、融媒体”4个业务平台和“可视化大屏端、PC应用端、手机移动端、物联设备端”4个应用端。
联合高校和生态伙伴,公司正着力于构建智慧景区AI开放平台通用产品,以“11N”为整体架构,定位为“大数据+物联+AI”的开放应用,实现数智时代“数据、模型、应用”三大要素的融合服务。第一个“1”是构建景区数据资源中心,是景区物联感知、数据治理的资源基座;第二个“1”是构建景区模型训练和应用开放中心,是景区面向智能应用的关键核心;第三个“N”是构建面向智慧景区的N个场景应用,是景区智慧赋能大场景的“小切口”。在人气最旺的景点之一断桥,依托视频和图像的算法处理,在断桥基于人员密度算法实现对断桥瞬时客流量的统计;借助数智赋能的优势,提升了可预测、可预判的能力。
通过红外线人流监测设备分析后,管理人员就可以对桥面人数实时掌控,后台大屏实时识别、更新数据,根据客流量数据设置三级预警及相应处置方案,配合现场管理人员,有效提升了断桥的客流量管控,保障市民游客的游览安全。
西湖美,美在西湖水。通过AI告警、流域共治、水岸联动、专业管养等手段,持续提升环境质量,生态保护修复成效不断显现。数据显示,西湖水质治理成效明显,目前西湖水面面积为6.3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7米,沉水植物“水下森林”达到31.7万平方米。西湖周边文化史迹众多,共拥有145处文物保护单位(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占全市43.7%。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个,西湖文化史迹一直是西湖景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分布于西湖湖畔与青山之中,串联起了西湖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为“文化名湖”的支撑要素。所以,保护好这些文化遗迹,一直是西湖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文保点,通过区域入侵算法实现对文保点安全的综合防护。此外,在杨公堤基于车辆分析算法开展机动车违停识别;在西湖全景区,基于文本处理算法,铺设了涉及中英意韩日多国语言翻译讲解点;基于人工语言模型算法、动作捕捉技术和数字人技术,铺设了线上线下无障碍手语讲解点;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建设了舆情大数据分析场景;基于语音交互布设了智慧导览标牌系统;基于多模态技术试点部署了AI客服机器人;在西湖西溪基于知识图谱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监测......在智慧景区领域,杭州西湖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乘势而上,持续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实现景区数字化建设转型升级,助力风景名胜区/景区的高质量发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高质量的服务,赋能智慧景区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end-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