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化和旅游信息动态第26期
2023-07-21 11:26:02 浏览:42 作者:管理员

1.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3.84亿,比上年同期增加9.29亿,同比增长63.9%。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花费)2.30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2万亿元,增长95.9%。(文化和旅游部)2.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比上年末增加88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35959万册,比上年末增长7.8%,阅览室坐席数155万个,增长15.4%。2022年末,全国共有美术馆718个,比上年末增加36个,全年共举办展览7544次,比上年增长0.2%,参观人次3588.92万人次,增长2.1%。2022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739个,比上年末增加1369个,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166.07万场,国内观众7.40亿人次。2022年末,全国共有A级景区14917个,直接从业人员147万人,全年接待总人数26.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18.5亿元。2022年全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5.30亿,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2.04万亿元。(文化和旅游部)3.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上半年服务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9,其中飞机票、宾馆住宿、旅游价格分别上涨20.2%、8.6%、7.1%。上半年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国家统计局)4.同程旅行发布暑期旅游趋势报告显示,2023暑期旅游热门关键词包括玩水、夜游、亲子游、音乐节和citywalk。亲子研学是暑期国内最热门的出游主题,2023年7月以来,“研学”相关旅游搜索热度环比上涨203%,“亲子”相关旅游搜索热度上涨162%。(同程旅行)
5.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中国银行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银行将指导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和中国银行各级分行支行,围绕数字提升、艺术提升、餐饮提升等乡村旅游质量效益提升重点工作,建立管理规范、运行有效的乡村旅游项目库。中国银行将乡村旅游项目库列为重点融资考察对象,为乡村旅游提供包括流动资金贷款、银团贷款、债券承销等全方位金融服务。针对项目库内的经营主体在贷款定价、融资期限、服务收费等方面按规定给予优惠和倾斜。未来三年针对县域内文化和旅游、餐饮住宿类客户新发放贷款不低于100亿元。(文化和旅游部)
6.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一票难求”的热门场馆应提前做好预案,结合自身承载能力,适当增加门票投放量或预约名额,通过分时段预约、弹性调整预约名额等,提升预约参观精细化管理水平。(国家文物局)
7.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认为,推动美术馆成为城市智识创新的驱动力,在展览中需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交叠历史为线索,体验物理空间中艺术作品在地化呈现以及观众的特征,通过现代与过去的交叠,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形成作品的时空对话。另一方面打破传统的时间与空间概念,通过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与艺术作品的跨界融合,在探索艺术表达语境和方向的同时产生艺术与城市的系统认知,从而形成公众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全新观点。(中国文化报)
8.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胡抚生认为,增加优质产品供给,满足暑期市场需求,需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旅游新业态发展引导扶持。在宣传推广、配套公共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育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爆款旅游产品。二是着力解决暑期旅游消费供给短板。及时发布城市暑期旅游消费热度指数或热度地图,鼓励“反向旅游”,有效引导游客避开暑期客流高峰。针对景区、博物馆网上预约难问题,可以保留部分门票的线下预订方式,增加门票预订数量或者延长开放时间。针对避暑公共服务不足,要尽量开放更多的生活公共空间,实现避暑旅居与当地生活联动。三是加强对暑期旅游市场的规范保障。要加强暑期旅游市场执法,防止“不合理低价游”、欺客宰客等顽疾扰乱市场秩序。重点关注不合理的涨价行为,制订更加细致的旅游市场监管措施,完善暑期价格临时干预机制。四是做好暑期旅游消费市场的分析和总结。根据暑期旅游消费特点以及旅游客群构成,做好更有针对性的宣传推广。做好暑期市场与秋季市场的衔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延长旅游消费周期,避免市场大起大落。(中国旅游报)
9.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笑宇认为,从企业层面创新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开展产品创新,需要市场主体提升创新意识、重塑企业家创新精神。通过产品创新获取用户认可、改变市场格局,是市场主体首先要提升的认识。二是创新文旅产品,需要企业认真研究分层化的需求特征。有针对性地满足主题体验等需求,即在舒适、卫生、安全、性价比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特性,追求主题审美、追求主题娱乐、追求主题教育等。三是产品创新研发,需要遵从科学创新路径,从研究需求、确定IP、讲述故事、组织资源、研发产品、注重体验、控制效果、落地执行等流程去系统研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
10.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文旅规划中心主任钟晟认为,创新发展沉浸式演艺,激发文旅新活力,需从剧本、舞台、互动、体验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根植优秀文化创作艺术精品。可以将文学、戏剧等经典名著改编为沉浸式演艺的剧本;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在沉浸式演艺中展现出来,创作出展现民族文化精神的剧目。二是营造实景化的舞台场景。创造新的舞台载体,通过环境来营造舞台,自然山水、公园、街区、建筑、游船都可以成为舞台;创造性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科技赋能舞台创新,创造“虚实结合”的超真实、开放式舞台。三是融入交互式的观演方式。需要场景化的舞台设计,通过行浸式的舞台场景转换形成空间沉浸的代入感;需要赋予观众角色与身份,让观众融入到剧情场景之中,提高观众的自我身份感知和情境融入。四是设计游戏化的体验动线。需要合理融洽地设置故事情节与线索,为游客设置与剧情相关的任务,赋予观众主体性角色,激发观众自主融入剧情。(中国旅游报)
11.第十二届中国儿童戏剧节在北京隆重开幕。本届戏剧节以“点亮童心 塑造未来”为主题,于7月15日至8月20日举办,历时37天。线下举办“新时代优秀儿童戏剧展演”和“‘绽放·启航’孵化计划剧目展演”;线上首设“国际优秀儿童戏剧展演”,特邀来自日本、荷兰、以色列、罗马尼亚、南非等7个国家的8部剧目进行公益展播;共汇聚国内外24家儿童戏剧团体的41台展演剧目,演出262场。(中国文化报)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