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墙挡景”背后的“门票经济”,公路边修围墙阻挡人们欣赏自然风光从而提升景区门票创收的做法,恐怕在将来已经行不通了。
各大景区拆除围墙
继“云南第一峰”梅里雪山公路边修建围墙阻挡游客观光视野一事在网络中引起网友广泛讨论后,各大景区已经陆续将修建在马路边的围墙拆除。
不仅是云南梅里雪山飞来寺、金沙江观景台现已取消门票,实行开放式免费入园观景制度,连黄河壶口瀑布、云南九龙瀑布等景区修建在马路边长达几百米的围墙,都已经拆除。
公路边修建围墙,阻挡人们欣赏瀑布、黄河、雪山等自然风光,美其名曰“为了道路安全”,其真实用意,民众一笑了之。
青海湖360公里的铁丝网,能不能拆?
青海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有着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巴颜喀拉山脉等名山大川,约1/3的面积为“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置身青海,可领略盐湖、雪山、戈壁、雅丹、荒漠、草原、冰川、峡谷等婀娜多姿的地貌奇观。
许多游客慕名前往青海,首站即是距离西宁仅140余公里的“中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原本想一路自驾领略湖水、蓝天、白云、油菜花的田园天路景观,不曾想到,偌大的青海湖,沿线300余公里,竟全都围着一道铁丝网。
为了山川湖海热情洋溢地奔赴几千公里,跨越千山亲临圣湖路边时,竟然输给了这一厘米厚的铁丝网,连在青海湖畔试试水感都没机会,这委实是不失为一个令人气馁的消息。
围湖圈起来的铁丝网,不免让人想到观景台公路边上那几百米长拔地而起的围墙。那么,青海湖沿湖一路的铁丝网,到底该不该拆?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这不是“该不该拆”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拆”。
1、生态目的:青海湖的生态与云南梅里雪山、金沙江、九龙瀑布都不一样,青海湖距离三江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仅10小时车程,许多地方都是核心保护区,生态本身就非常脆弱。整个青海湖面积达4625.6平方公里,相当于1/3个成都市那么大,曾有一些游客到湖水中去洗车、野炊等,环境保护相关的工作人员难以发现,如果放任不管,必然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2、草场保护:青海湖与旁边的109国道、315国道等公路,中间大都会隔着一片草场。草场在很早的时候分配给当地的牧民承包,牧民耕作自己的草场,以草场放牧为生,将其保护起来,避免游客随意开车穿行、踩踏自己心爱的草场,本身合情合理。如果需要进入草场,牧民收取10-30元费用,那是人家自己花汗水耕耘出的劳动成果所带来的草场收入,并无情理不对之处。
3、并不影响景观视野体验:相比于公路边建立围墙,完全阻挡游客在该地观赏自然风光的做法,铁丝网的存在只是防止游客进入保护区,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几乎不会影响到游客对于青海湖的观景体验。
筑墙挡景,不如还景于民
景区建在公路边的围墙,相继拆除,或许是我们大伙的努力,但这不仅是游客的胜利,更是社会在向更加文明的制度前进的体现。
筑墙挡景,令人不忍想到旧时代“裹脚”一般的劣俗。随着祖国昌盛,国人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愈加不再为“衣食住行”所缚,精神需求会越来越强,旅游户外便必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除了柴米油盐外的精神必需品。
一间小屋是否受客人喜欢,再好的家具与装修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有一个是否懂得待客之道的主人。良好的旅游生态、口碑,对于任何一个地方的旅游业发展来说,比其本身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更为价值连城。
任何一位游客出来旅游,不是消费不起,也不是不愿意消费,而是不愿意为不合理的做法而消费,“筑墙挡景”背后的“门票经济”,该退出历史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