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事件 | “集章式旅行”:用图章记录独特的旅行记忆

热点事件 | “集章式旅行”:用图章记录独特的旅行记忆

2023-09-14 21:06:04  浏览:18  作者:管理员

继City Walk后,“集章式旅行”又在年轻人中火了起来。

9月12日发布的《2023中秋国庆旅游消费趋势预测报告》显示,今年暑期开始走红的“集章式旅游”成为年轻人新宠。

社交平台上,小红书的#集章#话题浏览次数已经超过1亿,微博上#沪上年轻人爱上了集章式旅行#话题阅读量达2.1万。

图源:微博截图

线下,大到文博景点,小到街巷小店,年轻人排着长队等盖章,有的排队时长甚至超过1个小时。

小小一方印章以白纸为载体,将最能够描绘最精髓的城市符号传至五湖四海。


什么是“集章式旅行”?

什么是“集章式旅行”?

顾名思义,就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以收集景区、特色店铺等地的印章为乐趣,通过盖章的方式留下独特的旅行记忆。

对集章爱好者来说,景点集章,纪念感满满。用一枚枚图章记录去过的每个地方,翻开它就能想起当时经历的点点滴滴,比翻看照片有着更细腻的感受。

图源:小红书截图

因此不少年轻人涌入各大景点的文创店,各地的博物馆、火车站,来这里只为一件事:盖章!盖章!还是盖章!


“章”的由来

虽然集章旅行最近才开始流行,但“盖章”这事本身并不是啥新鲜事。

从《西游记》里的“通关文牒”,到经常被大家调侃为“盖章狂魔”、“手帐鼻祖”的乾隆皇帝。自古以来,“印章”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乾隆盖章的《快雪时晴帖》 图源:知乎

印章,又称“印信”,自古至今是信用的证物和权力的象征,我国的印章历史,源远流长,印章三千年,是一部印信史,更是艺术史。

印章起源于殷商时期,广泛应用于战国时期,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换货物的凭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印章使用范围扩大到权力阶层,用作权力法物。

宋清时期,印章逐渐为贵族和士大夫阶级所重视,把它也列为艺术的一种。从此以后,印章的用途,开始由实用走向了艺术的道路。

如今,“印章”逐渐发展为“篆刻”艺术,而“集章”也成为了年轻人观察世界、收集文化意义的新切口。

有人说,盖章可以集合的形象,是实物无法完全集齐的。跨越岁月长河,古老的印章文化已然经过全新的演绎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盖章收获人与人的联结

“其实,盖章的意义是喜欢的盖章人经常会被问的问题,甚至我也常常会问自己,是为了收集?为了纪念?甚至是为了‘卷’?到底哪种理由更能说服我。”一位小红书网友这样自我剖析,“后来我想,精神层面的追求,一定要跳脱开有用和无用的概念,不是寻求意义,而是寻求快乐。能够从某一刻、某件事中得到愉快和满足,可能就是最大的意义。”

图源:小红书截图

对喜爱集章的人而言,纸张的触感、印章的材质、印油的深浅,甚至盖章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成为集章体验的一部分,在印章今后被翻阅出来时,成为鲜活的回忆。

“寻找印章的过程中,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和什么人开口交谈,又会与什么人产生联系。”不断收获意料之外的惊喜,反而是最返璞归真的“旅行的意义”。


范本速写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印,执政所持信也。”印章从最初的信用证物到宋代发展为具有文化价值的艺术方式,让“盖章”这一行为被赋予了更多的美学意义。如今,各地打卡点印章的图案是篆刻者对区域文化进行高度提炼而得来的,这让参与者在集章打卡的过程中,收获带有地方特色的印记,和地方文化实现了联结。但很多人为了集章打卡,把本应用于体验当地文化和生活的精力耗费在寻找下一个印章的路上,丧失了盖章的应有之义。让盖章文化保持“清新”不变味,需要更多人更加了解印章知识和文化,用不短视的眼光看待“盖章”这件事和它在文旅消费中发挥的作用。这样,盖章所象征的人与人之间、人与城市之间的连接和互动,才会更生动、更持久。

适用话题:文化体验、文化符号

作文素材乌托帮视频号

更多名师干货,详见《作文素材·高考版》2023年第8辑

点点在看,精彩素材不容错过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