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 以双手记录双脚,用旅行意指修行

《文化苦旅》| 以双手记录双脚,用旅行意指修行

2023-09-13 20:54:05  浏览:31  作者:管理员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旅行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至今,依旧是畅销书单。
全书通过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四个部分,将山水风物与文化灵魂、人生真谛紧密相连,时而气势磅礴,时而轻语呢喃,时而荡气回肠,时而如泣如诉。
关于文化旅行的书,读过一些,比如刘子超的《午夜降临前抵达》、《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以及最近读过的佛学的寻根之旅《苦厄的终结》。
读过后发现,所有的旅行文学,都在彰显三个主题:一是文化,一是生命,一是自然与人,三者从来都是一脉相承,休戚与共。
历史背景下的文化
帝王将相、成王败寇、王朝更迭,是大历史,每一段大历史之下,都推动着新文化。
细细品读,历史是苦涩的,因为其中有太多的血泪,牺牲了太多的生命,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和如今一样,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有人脚踏巨人的肩膀而已,历史和文化皆如此。
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来欣赏景物,而且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在作者眼中,历史塑造生命,而文化赋予其灵性。他的《道士塔》《莫高窟》有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有对愚昧的中国道士乃至一切卖国者的批判,有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被毁的悲哀,对于王圆篆这个“敦煌石窟的罪人”,进行了痛苦的反思,文化‘苦旅’,即苦在此。

时空背景下的生命
从庙堂到山水,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离不开时空的穿针引线,但脉络之上,是鲜活的生命在跳动。
文中描写到中国的贬官文化,多数被贬谪流放到荒蛮之地的文人,他们或寄情山水,或以景明志,或诉情书法,或以诗抒怀,看似是一种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但每一字每一句都在表达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
从《洞庭一角》到《西湖梦》再到《笔墨祭》,都在以文人的视角诉说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这些熠熠闪光的生命品质,让我们对人生、荣辱、得失、使命,都有了更达观的认知和更平和的接纳。

宇宙背景下的自然与人
自然与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人定胜天?绝不是。自然与人的关系应该是一场双向奔赴,是互为支撑,彼此敬畏,是和谐,是合一。
最近看到胡歌的一段采访,他讲述有一天在工作的时候,他的妻子发来一张女儿熟睡的照片,看到照片的刹那,他感动到热泪盈眶。
在那个刹那,他不明白为什么如此感动。直到有一天,在西藏看到圣湖,看到雪山,看到这不加修饰的大自然,他才意识到,他看到女儿的刹那,看到的是一种不被污染的一种纯粹和清澈。
只有在自然面前,人才能够,也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所谓见天地,因为有敬畏,才会更谦卑。
在余秋雨笔下,山水、人文、历史与自然,与生命浑然一体,穿越时空,照耀古今。
人生在世,我们都向往轰轰烈烈,都贪婪于名利、地位、权力,但回顾历史发现,一切最终皆枉然。
百年之后,没有你,也没有我,唯有曾经的历史与文化,屹立不倒。

人生苦吗?人生实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织盛,苦苦相续。
殊不知,历经劫难的楼阁、山川、河流、栏杆......也一样经历了一次次“苦”旅,像极了人生。
《文化苦旅》,文字优美,字字真言,是一场旅行,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与溯源。阅读这样的文字,犹如庄子笔下的鲲化而为鹏,或搏击长空,或翔而浅底,逍遥、自在、潇洒不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哪个更重要?余秋雨的回答是:都重要,因为路即是书。读书滋养灵魂,行路锻炼身体,身体和灵魂,知行合一。
《文化苦旅》以双手记录双脚,每个字词链接每一步;用旅行意指修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