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区创新发展丨“何以爱长宁”IP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长宁文旅融合创新品牌打造案例

示范区创新发展丨“何以爱长宁”IP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长宁文旅融合创新品牌打造案例

2023-09-09 06:21:27  浏览:78  作者:管理员

 

“何以爱长宁”

IP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

长宁区位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地接江浙皖三省,历史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秉承“文化就在身边,旅行就在眼前”文旅推介思路,联动辖区内艺术场馆、旅游企业、文化类社会组织等单位,携手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旅融合项目和特色活动。长宁文旅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本地旅游特色,积极整合文旅资源,以“何以爱长宁”为主题探索文旅融合的“长宁模式”,努力提升市民游客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助力长宁“四力四城”建设发展。

“何以爱长宁”主题微旅行

01

主要做法

(一)焕新长宁,以高质量发展不断打造文化新地标

从早年新华路番禺路那百余幢风格各异的洋房别墅所构成的“哥伦比亚生活圈”,到现在知名的国际社区古北,长宁一直是中外文化交融的前沿;同时,长宁也是一片“不夜区”,多姿多彩的街区文化吸引着人们无论白天黑夜徜徉流连。长宁不断探索提升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更好地展现国际精品城区的独特魅力。

一是以中山公园红色文化圈为核心,打造“红色印记”徒步阅读游线路完成《布尔赛维克》编辑部展陈更新,通过租赁、置换等方式活化愚园路上的文物建筑,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完成亨昌里“初心弄堂”打造,成功实施上海首个成片式风貌建筑群岐山村保护性修缮;中共中央局机关旧址、路易·艾黎旧居、中西女塾旧址等6处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深化3条“红色印记”微旅行路线;深挖中山公园地区红色历史底蕴,以“六个百年”主题,中山公园水上码头建成并投入使用,受到市民游客的欢迎。

二是以虹桥海派文化圈为载体,推出“国际社区”城市观光游线路。在古北社区致力探索打造以“国际社区的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微旅游定制服务,经过考量区域位置、场馆特色、主题类别、游客喜好等因素,推出时代之声、融合之美、经典之韵三条各具特色的线路,让中外游客尽情领略宋庆龄纪念馆、SMG广播艺术中心、古北市民中心、黄金城道步行街、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程十发美术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等景点。通过接待多批次的游客团体,达到了多层次传播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了古北国际社区影响,让社区成为传播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载体。

三是以旅游休闲街区为依托,打造条“时尚生活”街区休闲游线路。结合城市更新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深化“艺术愚园”“人文新华”“静雅武夷”“漫步番禺”主题街区建设,推出多条时尚街区休闲微旅游。愚园艺术生活街区融入“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理念,打造成为艺术、时尚、创意策源地,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上海市全域旅游示范街区;新华历史风貌区凸显中西文化交汇的风格特征,挖掘讲述新华路的历史文化故事,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上生·新所获评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武夷路街区采用微更新的方式释放更公共空间,形成如武夷路MIX320、武夷路305弄“文化会客厅”、黑湖科技产业园区等文商旅融合“网红”时尚打卡地,获评上海市旅游休闲街区。

(二)行走长宁,微旅行中激活线下消费新场景

长宁区在探索文旅融合的进程中,紧扣“沉浸式、参与式、微旅游”的方向,以文化赋能的形式为线下场景“引流”,积极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创造新的文化消费场景,助力经济发展。

文商旅深融合,深化“虹桥之秋”文化旅游购物节品牌打造。作为长宁区最重要、最隆重的节庆文化品牌,自2003年至今,“虹桥之秋”文化旅游购物节已连续举办了20届,逐步成为“国际国内文化交流、社区市民大众节日”的节庆文化品牌,每年推出近百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让市民享受文化的果实,感受独具长宁特色的文化嘉年华。同时,长宁区积极整合文、商、旅资源,将“虹桥之秋”和上海旅游节、上海购物节长宁区活动合并举办,依托“三节”的平台集聚效应,吸引了如长宁来福士、虹桥南丰城、KING88等商业机构主动参与,除了每年不断加强金秋消费节的优惠力度,还在长宁各大商圈、历史风貌保护街区和时尚地标连续开展上海德国啤酒节、夜生活节、美食节、蝴蝶展等品牌活动。

“何以爱长宁”主题微旅行口琴表演

 微旅行多选择,首创“何以爱长宁”双层巴士微旅行,牵手春秋旅游打造的一辆穿着粉红色“外衣”、书写着“何以爱长宁”字样的微旅行双层巴士,将音乐、非遗、建筑可阅读串联在微旅行的行程里,行驶过长宁的街头巷尾,伴随着一路的琴声、歌声,路人纷纷驻足拍照的时候,把艺术赋能在城市微旅行中,文旅融合的方式又有了新的体验。此外,联合哈罗单车推出200余辆“何以爱长宁”樱花粉共享单车,投放在黄金城道、程十发美术馆、长宁区图书馆、愚园艺术生活街区、新华路等10个长宁特色文旅打卡点,市民游客在骑行中体验长宁之美。

“何以爱长宁”双层巴士穿梭城市街头

“何以爱长宁”双层巴士途经中山公园

与哈啰单车共同推出"何以爱长宁"樱花粉单车

文旅游新体验,传承市级非遗项目牡丹嫁接技艺,与中山公园“兆丰印记”空间合作,通过展览展示、手作互动、技艺传习等活动为游客提供生活美学体验,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推动非遗项目蛋雕进入上海动物园,常设蛋雕艺术馆展陈空间,售卖“蛋”文化文创产品,开发“蛋”主题的考察研学课程;与酒店合作开辟“非遗会客厅”,举办“玫瑰爱‘宁’”月份牌年画(非遗项目)共享体验活动,创新打造集展示、体验、销售、品牌孵化于一体的多元消费空间;此外,区非遗中心还围绕传统节庆,将非遗活动、民俗行街等办进了商圈,有效推广了非遗和民俗文化,焕活商业空间、优化营商环境。

(三)创新长宁,用潮流文创开拓文旅新赛道

文旅融合不断走深走实,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文旅消费业态日趋体验化、互动化、数字化、品质化,这也要求文旅融合不断创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近年来,长宁区开拓文旅融合的新领域新赛道,取得了一定经验。

举办独具长宁特色的咖啡文化节。
据统计,长宁区的咖啡店数量已超过600家。这些咖啡馆融在树影斑驳的永不拓宽马路上,融在可阅读的建筑中,融在海派生活方式中,它们既是人文、历史、海派的观察和体验空间,也是社区文化的鲜活符号。基于这种浓厚的咖啡文化氛围,长宁区以“咖位”作为活动主题举办咖啡文化节,调动人文、时尚、潮流等各种文化个性,链接多元业态,构建包含文化、艺术、旅游、消费等要素的更丰富的文化场景,塑造长宁区文旅品牌、文旅IP。通过打造咖啡文化节品牌,塑造长宁的咖啡文化内涵,提升长宁咖啡文化节的品牌识别度和影响力。

以咖啡文化元素为主题进行的文创产品开发

以数字化为引领,赋能长宁文旅提质增效。

以独特视角扩大数字媒体传播力制作宣传片、有声读物、短视频等,丰富文旅自媒体宣传内容,其中《何以爱长宁》文旅宣传片荣获上海市“银鸽奖”视频类优胜;先后制作红色主题广播剧《前夜》和《我的名字》,其中《前夜》获第22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特别推荐,在喜马拉雅APP平台上线4个月后,播放量破100万。打造数字化文旅服务平台,推出“何以爱长宁”微信小程序,集聚区内演出空间、旅游景点、酒店商场、文化艺术等信息资源,及时为市民和游客精准推送文化旅游购物最新资讯,让百姓时刻感受到“指尖文旅”的高效便捷。拓展线上线下互动渠道,如推出“短视频&照片”征集活动,鼓励市民和游客将在长宁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欢乐场景制成作品,上线仅一个月就收到投稿200余件,充分利用“自来水效应”,引流增效,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文旅体验,有效促进旅游消费升级和城区文旅品质提升。

广播剧《我的名字》发布分享会在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暨《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举行

《倾听长宁:海派考古》声音纪录片第一季海报


“何以爱长宁”小程序

开发长宁特色文创产品。

深度挖掘长宁文旅特色资源,提炼长宁文旅独特之处,巧妙结合长宁文旅多元文化,将“时尚”与“非遗”结合,将“感知”与“体验”结合,将“历史”与“现代”结合,强化长宁文创的品牌树立,陆续推出了“闻香识长宁”非遗线香、文旅打卡飞碟咖啡套装、“何以爱长宁”巴士闻香之旅套装、建筑可阅读扩香石等……用特色文创助力文旅推介,让文旅资源深入人心。

以"闻香识长宁""海派城市考古"为主题进行的文创产品开发

02

经验启示

(一)政企合作,共促文旅融合

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通过与本土旅游企业、社会组织等深度合作,充分发掘长宁文旅特色,叠加长宁“音乐、舞蹈、阅读、演艺”四大品牌内容,不断提升品质,通过委托开发、政策扶持等政企合作模式,鼓励企业推出更生动、更立体,更具吸引力的特色微旅行产品,促进长宁文旅深度融合,达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二)文创先行,讲好长宁故事

通过开发“何以爱长宁”系列文创产品,不断促进长宁文旅品牌的宣传推广和IP打造,拓宽宣传平台,拓展推广形式,凸显长宁特色,丰富长宁人文底蕴,让“文人香事”、“西郊农民画”等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创“活起来”、“走出去”,讲好长宁故事,进一步彰显活力长宁、魅力虹桥的人文魅力。

(三)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提升

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和小程序、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渠道,持续探索智慧文旅与公共服务、文旅事业和产业相结合的新模式,在“文旅+”的大格局下,不断促进文商、文旅、文教、文体、文绿等项目落地,进一步促进长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均衡化、精准化,通过数字赋能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