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江苏寺院游丨徐州云龙山大佛之谜:为何仅雕刻一个佛头?
2023-09-08 18:59:20 浏览:335 作者:管理员
徐州市云龙山兴化禅寺内有一尊被称为天下奇观的“三砖殿覆盖三丈佛”。这尊11.52米的千年大石佛,在徐州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对于这尊千年古佛开凿于哪一年、是谁雕刻了这尊大石佛、为什么要雕刻大石佛、为什么当时仅雕刻了一个佛头、等等一系列问题,徐州的史料记载得很少。江苏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徐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兴化禅寺方丈果光大和尚潜心研究十余年终于破解了千年大石佛的身世之谜。
果光法师研究发现从北魏与南朝刘宋王朝的战争史看,徐州云龙山大石佛佛头开凿不会早于公元467年,因为在这之前,彭城还属于刘宋王朝所管辖。这一点可以从《徐州府志》(沿革表)得知。《徐州府志》(沿革表)载:(徐州)于明帝泰始二年(467)陷于魏(《宋书.明帝纪》)。关于徐州陷于魏的那场战争,《中国历代战争史》有详细的记述,该书称之谓“彭城之战”。彭城之战,详细记载了徐州在公元467年,才为北魏所有。因此,可以这么说,在公元467年之前,北魏不可能在徐州凿大佛头。那么,该佛头是不是在刘宋王朝管辖时雕出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果光法师又翻阅了《南朝刘宋王朝的兴趣和衰亡》及《南朝佛教史》等书籍,排除了刘宋王朝在徐州雕佛的可能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果光法师认为云龙山大石佛佛头雕凿年代应该在471年到486年之间。北魏时期的石窟雕像要么是立佛,要么是坐佛,并且都是深居窟中,徐州云龙山的大佛仅雕一佛头,到清代才被人雕出身子,且置于露天之中,这是为什么?根据中国石窟造像发展史中的记述,有三种情况可能导致上述现象出现:1、 在石窟开凿过程中,当地发生了战争,开凿工程被迫中断。徐州云龙山的大佛仅雕一佛头,就停工了,也不会出乎以上三条原因,那么到底是哪一原因呢?果光法师根据中国石窟造像发展史中记述的三种情况又逐一做了进一步的分析。1、 开凿过程中,徐州有没有发生战争?据《中国战争》(南北朝)一书:从485年至515年的30年间,与徐州有关联的战争共发生了4起,但4场战争全发生在徐州周边,并且都发生在大石佛开工的10年乃至20年之后。由此可以断定,徐州云龙山大石佛因战争停工的可能性极小。2、 主事雕凿的人是否获罪或被杀?《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七卷载:“元勰,字彦和,献文帝第六子,孝文帝之弟。元和九年(485年),封彭城王。永平元年(508年),薨。”由此可知,彭城王元勰死于徐州云龙山大石佛动工开凿的第17年,在这17年间,大石佛若正常开凿,不会仅凿出一佛头。可见,徐州云龙山大石佛的开凿在彭城王元勰死前就已经停工,不是因为元勰死去而工程搁置。 3、 在开凿过程中,石窟穹顶是否坍塌?果光大师首先从同时期的北魏云岗石窟的造型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徐州云龙山的大石佛不属于其中的的任何一种,因为徐州大石佛不在石窟中,而是在露天石崖上。难道徐州大石佛真的是在这两种造型结构之外凿在露天石崖上吗?果光大师否认了这种可能。其理由有二:一是古印度佛教兴起后,佛教信徒、僧侣将石窟作为礼佛和修行的场所,佛必须雕在洞中,这是传统。二是北魏所有的大佛皆在窟中(只有云岗第20窟的大佛因顶部坍塌处于露天)。果光法师得出这样的结论:徐州云龙山大石佛起初也在窟中。之所以成了露天大石佛,是因为在石窟开凿的过程中,顶部坍塌所致。这种推想,在云龙山大石佛实地可以找到依据:1、云龙山大石佛在进深12米处,两侧皆是山石,且饰有千尊小佛,正是北魏早期石窟造型的显著特点———昙曜模式。2、云龙山大石佛两侧石崖越向上,越向内缩,只有洞窟才有这种走势。3、“三砖殿覆三丈佛”这种奇特的建筑样式,唯有洞窟顶部坍塌,在上面构建殿宇,才会出现。4、云龙山为折皱山,叠石陡立,凿洞极易塌陷,云龙山大石佛当时只雕一佛头,且处于露天,确系洞窟坍塌,工程废弃所至。徐州云龙山大石佛,有人认为是释迦牟尼佛,有人认为是阿弥陀佛,到底是谁?果光法师又从当时北魏石窟造像的理念去推知。北魏时期对佛的理解非常特殊,当时对佛的宣扬是“帝即是佛、佛即是帝”,也就是说,皇帝就是佛,佛即是皇帝。彭城王元勰自都城来徐州,于云龙山凿窟雕佛,在当时的背景下,绝不会超出“帝即是佛、佛即是帝”的理念,因此,所雕云龙山大石佛必是本尊释迦牟尼佛。最后果光大师推出一个结论:徐州云龙山大石佛应雕凿于元和九年(公元485年),主持雕刻者为当时的彭城王、文献帝的第六子元勰。由于在雕凿过程中,顶部坍塌,于元和十年(公元486年)终止,留下一残洞和佛头。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徐州)知州王黾承为佛头续凿两臂及胸,成一完整的释迦牟尼佛座像。后兴化禅寺僧人在残洞上构建庙宇,形成“三砖殿覆盖三丈佛”的天下奇观。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