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寺,本不在此行的游览对象之列,可妻听闻了这里有个承天寺,寺里有座承天寺塔。作为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虽然明知这座寺庙与那课本中苏轼的《承天寺夜游记》中的“承天寺”,除名字一样外,其实一点关系没有,还是忍不住要来看看。好在今天的时间安排非常充裕,那就看看吧。
早上出发前,本来想在我们酒店,火车站广场附近吃早餐,后一想,许多寺庙都在繁华的商圈附近,不妨先去那碰碰运气,或者能吃到点当地美食。
果然我们运气不错,承天寺确实在商圈附近,是老城区,我们在寺门口附近找了家当地的早餐店,叫“兰家老字号羊杂碎馆”,叫了一碗羊杂碎,一碗烩羊肉,一份饼子。羊杂碎里面有一种东西叫面肺,是将面灌入羊肺后蒸熟切片,是西北的一种特色吃法。妻对烩羊肉赞不绝口,饼子也不错。
餐毕,入寺参观,门票10元,这里面积不大,松柏森森,游人不多,很闲适。
承天寺是西夏雄主李元昊之子继位后,其母修建的,有“奉天承运”的意思,距今1000多年了,但大部份是在清代重修的。塔在后院,是嘉庆年间(1820年)重修的,登塔要再买票,想想还是算了。
再往后走,一座门楼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看上去有些残破,有些年月了,但其飞檐,墙上的纹饰非常精美,门上书有“瑞气缤纷”。
门两旁各有一幅浮雕,年代久远有许多残缺,但仍不掩其精美与生动。饶有兴趣地猜一猜这两幅浮雕是讲的什么故事。
右边这幅:
应该“斧柯烂尽”,讲的是一樵夫进山砍柴,遇两位老者在下棋,于是在旁边观看,不知不觉入了神,不知过了多久,老者对他说:“你来了很久了,可以回去了。”这时樵夫才发现自己砍柴用的斧柄已完全烂掉。原路返乡,回去后才发现家里已过去几百年了。
左也这幅:
当时猜不出,只是能看出一个人死死地抱着一棵树,开始以为是那个“守信抱柱”的故事,讲的是一青年与女子约会于桥下,女子迟到,青年桥下久等,河水暴涨,青年守信不走,抱着桥柱被水淹死了。但后来一想不对,因为太明显抱的是“树”而不是“柱”。
回来后查互联网,猜这应该是“抱树”的故事,讲一个人的继母不慈,命他守护一颗树,于是他在狂风暴雨到来时,就拼命保护这颗树,抱着这颗树大哭,古人认为这是“至孝”。
这门楼旁边没有任何说明,也许是管理者认为其太新,没啥研究价值。
说是寺庙,其实并无僧侣在内修行,进入大殿内,只有些卖记念品的在里面。看了一些介绍,说这里是原来的宁夏省博物院,后因规模太小,搬到了现在博物院新址,也就是下午我们要去的地方,这里又恢复为原来的承天寺。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明显是“致敬”了《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我也“致敬”一下苏轼,作《记承天寺日游》
“公元二零二三年七月二十五日,与妻游宁夏银川,闻有承天寺,虽非东坡居士《记承天寺夜游》所指,亦悗先贤,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寺柏森森,寺塔巍巍。与妻相与步于后院。见一门楼,飞檐勾角,精雕细琢。何地无寺?何地无塔?但少闲人如吾与妻两人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