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值得珍惜的旅行

一次值得珍惜的旅行

2023-08-29 03:20:51  浏览:49  作者:管理员

作者    顾永林


我在上一篇图文的结尾处表示:“接下来再用其他图文加以补充”。
既然埋下了伏笔,那是一定要写的。
其实,本文原是上一篇的下半部分,因为觉得篇幅长了,就及时掐断
按当下的阅读习惯,长文不受待见。
如果说,上一篇勉强算是写景,本篇就该写人了。
写人的动力源自于此次浙江舟山之行的见识。
对了,本人于上周参加了学校工会组织的疗休养活动,同行者六十余人,目的地是舟山。
自认为早年还是比较了解校情的,人头也熟。
这不奇怪,一来,当年的学校规模有限,二者,我本人早先在宣传部门工作,了解信息的渠道较多。
关键还在于,年轻时,总有一股向上奋斗的精神气、向外拓展的探究欲。
后来,学校变大了,人员增多了,自己则渐渐年长了,并先后去外地挂职、去边缘部门工作。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见识的增长,心开始静下来,慢慢习惯守着眼前这一亩三分地了,少了些对外拓展的主动性。
数年前,与本校一位相熟的同事参加地方一个人才交流会,会期两天。
同样带了两盒名片,那位老兄发得一张不剩,我连名片的盒子都没有打开。
这份“老”是如此的真切,以至在递交此次疗休养的报名表时,我便做好了与大部分同行者并不相识的思想准备。
因为我知道,如今的校园里,有太多的陌生人。
当然,所谓的陌生是相对的,只要用心,相识便不难,毕竟同处一个校园。
平常大家都有体会,有些人当面相见未必相识,一拐两弯之下,或许就对上了,再来一句“久闻大名”,就似老友一般。
何况,人的认知可以是多元的、多途径的,建群是当下流行的方式。
这回就是如此,因为事先建了个群,与谁同行,一目了然。
让我惊喜的是,这个不算太大的团里,竟有多位当年在一起共事的弟兄姐妹。
我还看到其他多个熟悉的名字,而负责本次活动的几位关键人物都不陌生。
我顿时感觉自己并不孤单。
现任工会主席李建俊,用句带点江湖气的话说,是多年的小兄弟。
建俊常跟我说,他是半个吴江人。
这话一点不假,建俊夫人沈老师老家在同里。
沈老师与我不仅同乡,还曾是附校的同事。
鞍前马后为大家服务的是工会的刘兵老师。
某种程度上,我参加此次活动是受刘老师鼓励。
按照原计划,本次疗休养当于7月底八月初进行,一场可能到来的台风搅乱了计划,为此,组织方决定改期!
遗憾是不言而喻的。
个人行程被打乱不说,几位老同事因故请假,难得的见面聊天机会得而复失。
遗憾还在于另有十多位老师缺席,其中包括一向受我敬重的国家级名师。
漫漫人生,不少所谓的机会是可有可无的,但于我而言,这次疗休养是最后一次以在职人员身份参加的集体活动,自然十分珍惜。
而今计划一变,我同样心绪不宁。
好个刘老师,一句“没有你不热闹”就打消了我的请假念头。
事后看来,参加是对的,参加是有收获的。
至少,遇见了那么多相识和不相识的同事和朋友。
把庄晔老师单列出来,不仅因为他是我三十年前的老同事——1993年6月,我任音乐系党总支副书记,庄晔正好毕业留校,担任我的助手。
还因为他也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前不久学校工会换届选举,作为资深声乐教育专家的庄老师被推举为兼职副主席。
当然,在这个临时组合的群团里,只要留意,靓丽风景处处闪现。
同处一所学校,又有幸结伴同行,彼此之间很快滋生出一种家人般的感觉。
我的相机里,这个场景最初是三个人,很快加入一个,再加入一个。
我不是随团摄影,只是依据个人的爱好,随意抓拍。
而因为人员分散,我的脚力跟不上眼力也受限,拍摄时难免厚此薄彼。
那些时常闯入我镜头的老师,留下的影像相对多一些。
夸我人像拍得不错,我知道那是出于礼
多年来,我外出只带一个定焦镜头,中长焦,仅适合拍摄特写与近景,局限性不小。
因为设备受限,更因为功力欠缺,我较多拍人,较少拍景。
但拍人要有合适的对象,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被拍的。
庆幸得此机会,留住诸多同事的宝贵影像
衷心感谢队里的老师他们不仅先进事迹优秀,头前的形象同样优秀
对此,十分珍惜。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