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0酒店人故事-我会支持孩子去酒店工作的原因是...

8/100酒店人故事-我会支持孩子去酒店工作的原因是...

2023-08-25 14:53:38  浏览:32  作者:管理员

HOTELIER

在对话中旅行,在观察中成长

100

8

许多混乱的关系不可以归结于人的悲苦命运,而是逻辑错误。 

——连岳

写在前面:

本期嘉宾E姐,十分有趣,思维活跃,逻辑清晰。

离开酒店,白手起家,创业至今,几乎已实现财富自由。

人成功的方法有千千万,逻辑思维能力是其中重要一条。

1.

酒店十多年带给你什么?

眼界和认知

我先生是个其他行业的高学历IT男,他以前很费解,为什么我们这么一个伺候人的行业的人员素质竟一点都不比他圈子里人逊色,有些甚至更优质。

家里的经济学博士哥哥一语道破其中缘由:“外资酒店服务了这个社会更多的精英阶层,必须要有与之匹敌的标准和素质。”

这就是我们刚说到的外资酒店从业者的“优越感”,虽然光环是平台的,但是光环带来的见识切切实实都是自己的。

一方面,要绞尽脑汁提供与客户要求势均力敌甚至是超出预期的服务,另一方面又能学习到客户精致巧思为自己客户设计的产品及活动。

我很庆幸,我当年所在的团队非常有活力,创造性,大家总能想方设法,攻克一个个难关,把脑子里的想象呈现为精彩绝伦的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眼界和认知也随之提升。

2.

当长辈说这是个青春饭,是个伺候人的行业,我们该怎么想?

首先酒店能够为庞大的年轻人群体提供就业机会,满足基本生活保障。如果我们的长辈还去质疑这个行业,那反而是在给年轻人增加绊脚石。

其次,这是个锻炼人的行业:

1.  提升你的共情力

世界上70%的工作是需要跟人打交道来实现价值的。但是,关于如何待人接物,我们的课本上,不管是清华还是北大的专业里都鲜少涉及。

这些和人打交道的工种,几乎都会强调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的重要性,但掌握这项共情能力绝非易事,有些人行至中年,仍旧无法掌握其法门。

酒店的各个场景几乎都提供了这项练习机会,观察细节,探寻需求,转化宾客的情绪,时间久了,我们带着委屈,愤怒,感动,惊喜,欣慰,就慢慢修炼的越来越好。

在我看来,人有了共情力,几乎就掌握了人生的喜怒哀乐的主动权,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都能风生水起。

2. 提升你的情绪处理能力

培养孩子注重他的考分,似乎大学毕业,教育就终止了。但是他照顾自己的能力,处理生活琐事的能力,这些关系到他生活幸福的能力,却是极少涉及的。

现代家庭经济实力提升,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家务都逐步用机器替代。孩子们在家里需要做的事就越来越少。但在酒店,端盘子,铺床这些需要人力亲为,反“人性”的工作,恰恰是能够有效的磨练心智,提升耐心的道场。

此外,如果你在酒店快节奏的场景里,每天都能心平气和、保持愉悦的工作状态,我可以判断你的家庭也经营得非常的幸福。

三五年的酒店经历,会让一个人更沉稳,脚踏实地。

所以开诚布公地讲,我非常乐意让我的孩子去酒店工作。我也将以她能够让每一个客人喜出望外而骄傲。

 

3. 凸显思考力

酒店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把我们淹没在种种琐事和垃圾情绪当中,逐渐失去价值感和成就感。

但正因如此,那些能抽离出来深度思考的人就尤为突出。

酒店历经百年发展,经验数据并非稀缺之物,难得是思考和分析力。

例如,上期的嘉宾K哥,我认为他制胜的关键不是从来都不是疫情,而是他深刻的思考,所以即使现在疫情过去了,我也相信他能在新环境里带着已成熟默契的团队再攀登至新的高度。

再如:你的这100人故事的思考很棒,个体的立意也不错,但再往深想一步会更好,比如从100个整体上去构思彼此的联系,我想你的粉丝会更多。

众人皆醉你独醒,做得稍好一些,你就会脱颖而出。

3.

怎么看跳槽?

1. 老板不好也忍着

因为老板不好,环境不好就离职,这个事在这行也挺普遍的,但我的观点是离职一定是有升职加薪的机会。除此以外,其他原因都可以理解为逃避。

这次逃跑,下次怎么办?

分享一个我的故事:

曾经遇到一个总经理,在他的高压和折磨之下,我被气出了一个小病症去做了手术。但我这种不服输的倔强性格就是不甘心,甚至发毒誓:就一定不会先于总经理离职。然后就这么熬过去了。

若干年后,这个总经理辗转从国外,又回到中国,跟曾经共同的同事提起:当年对我是高度认可的。。。

对我来说,这次搞定这个总经理,下次我就有信心再搞定他的晋级版。

有些伙伴可能会反驳说,打工人应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

我是这么看这个事的:

职场初期就像小学生做题,不需要纠结100以内的加减法,是适合做三加五还是二加三?你本身就处于小学阶段。所有题都对你未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职场前十年,困难有一个算一个,全部都要搞定。这样十年以后,你才有足够的资本和能力做选择。

我的例子没什么可借鉴的,只是性格使然,其他伙伴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适当做选择,毕竟保命要紧。

 

2. 离职没什么了不起

职业轨迹,同样符合自然规律,是一个抛物线。

每个人都想要在顶端停留的时间久一些,但达成方式并不相同。

有的人注重未来,会做长期规划,并这条路上不断去借助别人的人生智慧,有计划的跳槽,即使再难,咬着牙也能坚持。

有的人看重当下,会关注感受,当不合适了,不高兴了,在心里大喊一声:“老娘不干了”,然后带着绝对充分的辞职理由去看世界,更有甚者,朋友圈给前公司的所有人一屏蔽,再无牵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有勇气摔倒,能承受代价也是好事,但,一定要趁早。

好坏,都没有人能够怪你,除了N年后的自己。

3. 让优势闪闪发光实现转行

酒店太辛苦啦,可能有很多的伙伴想要换条路,可是又因为行业限制,不知道自己出去能做什么?

老生常谈,我觉得要先把赛道的概念弱化。把以工作内容为中心变成以客户为中心,去思考客户的现阶段需要我帮他做什么,有没有什么是我能够帮他引领思路的,那么我对于他人生的意义就不再只是一个乙方了。

这个过程,我们有意识地不断把自己的闪光点一点点暴露出来让他们看到。这样,我们的路会越走越宽,机会也一定会越来越多样化。

我身边,通过客户成功转型的有很多,例如,保安转型咨询师,销售跳槽去奥迪做区域店长的,他们都在新的领域里蒸蒸日上。

写在后面

思考&改变

当我还是一个实习生的时候,和一位年轻有为的部门经理的对话让我记忆深刻:“好像只能干酒店了,出去也不知道能干什么?”

我十分诧异,要知道他当时只有30岁,就这么定义了自己的人生。

步履匆匆,当我行至30时,体会到了他的无奈。

酒店很忙碌,但是很安全

安全让我们不必担心失业。

忙碌让我们无暇思考:

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我还可以做什么突破?

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如何产生更多的连结?

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逻辑的世界,在酒店大平台里的见识足以让我们有清晰缜密的逻辑迁移去任何一个行业。

只是我们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思考和智慧去挖掘自己的那一份独一无二去设计人生抛物线。

最近在学习盖洛普优势,老师说最新的报告显示目前3000多万的测试者中,还没有两份报告的优势排列是一样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也应该知道自己的那份好,并让ta变得更好,成长为更加自洽的自己。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