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 | 构建更加开放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戴斌 | 构建更加开放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2023-08-12 04:08:47  浏览:52  作者:管理员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新期待。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导向。文化和旅游都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不断增长、变化和融合的新需求。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旅游已经成为小康社会城乡居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无论是本地休闲,还是外出旅游,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于文化体验的追求。节假日旅游市场数据表明,广大游客在行程中走得更远、留得更久、玩得更有文化。长安十二时辰、杭州城市书房、武汉知音号、南京喜事、洛阳国风新潮,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证明了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仅在理论上是必要的,在现实中也是可行的。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融合自古有之,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也推动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和促进措施。2018 2 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明确其主要目的是“为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意味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入中央视野和国家战略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升了战略摆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既是中央对2018 年以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践的总结,更是中央站在文化自信自强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理论创新和战略部署,也是新时代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要依托快速发展的市场,和扩内需、促消费以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相结合,致力于促进物质方面的共同富裕,还要促进人民精神富有和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文化和旅游活动,享受优秀文艺作品和优质的旅游产品,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新场景新项目,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必然要求。我们还要努力保障广大农村居民的文化和旅游权利。农村居民对于旅游休闲同样有着迫切的需求,不仅包括去外地的旅游,也包括本地的日常休闲。农村居民的旅游休闲水平是全体人民精神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保障农村居民的旅游休闲权利理应纳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2018 年以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快速推进,在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业态融合、对外交流融合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在提升文化效能和提高旅游品质方面也有重要突破,朝着国家战略赋予的历史使命迈出了重要步伐。与此同时,也要关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程中客观存在的范围偏窄、内容偏浅、高度不够等问题。

一是机构融合了,思想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之后,各地也进行了相应的机构改革,总体上建立了集文化和旅游于一体的行政管理体系。文化事业思维和旅游产业思维如何进一步融合互鉴,需要在知识储备、业务技能等方面进一步更新。

二是产品和项目融合了,产业和事业还需要扩大互鉴。目前来看,文化和旅游在产业方面的融合明显走在事业前面。产业融合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但不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关键指标,更不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全部。文化和旅游都既具有产业属性,又具有事业属性。近年来,涌现出大量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产品新产业新商业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批文化和旅游融合主体。相对而言,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步伐要慢一些。

三是形式融合了,内容和品质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各地开展了图书馆进酒店、非遗进景区等行动,很多文化场所、机构中也增加了旅游服务,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也丰富了文化内容,出现了众多深受市场欢迎、既叫好又卖座的产品,如绍兴的研学旅行、贵州的丹寨小镇、黄山的黎阳in 巷、芜湖的“匠心传承”非遗之旅等。也要看到很多文化和旅游项目的融合还停留在形式上,模仿雷同者众多,甚至存在“为融而融”的现象,距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还有较大差距。

四是需求融合了,供给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还需要深度耦合。旅游者越来越深入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空间,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还有“看展式社交”,已经成为旅游新时尚。值得关注的是,文化供给和旅游供给的融合水平还比较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涉及的供给主体并不限于文化和旅游部门,还大量涉及城市管理、工商等相关部门。如何整合资源,扩大面向外来旅游者和面向本地居民的高品质文化和旅游供给,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

美丽相思湖小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基本遵循,加强理论建设,凝聚思想共识,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调查研究,统筹行政资源和社会力量,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理论建设,凝聚文化系统、旅游行业和全社会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思想共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个新领域,对于很多基础问题、重大问题、关键问题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要促进两个领域的相互学习,文化和旅游发展各有规律,旅游要向文化学习事业怎么发展,文化要向旅游学习产业怎么发展。要加大调查研究力度,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规律,善于总结经验和进行理论抽象,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

二是推进机构、组织和人员的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一步优化各单位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安排,优化组织体系和工作流程,使之更加符合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文化和旅游融合怎么样?发展质量高不高?要多听游客怎么说。要加强需求侧的游客满意度调查力度,把游客满意不满意、市场主体竞争力强不强、文化和旅游发展动能新不新,作为衡量文化和旅游领域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此,要加大文化和旅游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文化统计、乡村创意等新型专门人才培育,夯实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人才队伍。

三是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文化和旅游资源和供给数据库,分类分层对接旅游市场数据体系,特别是高频次的需求侧数据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数据,进一步破解制度约束,鼓励跨界进入,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融合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文化企业30 强和旅游集团20 强的示范作用,促进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的交流合作,培育融文化和旅游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新型企业。针对各类事业单位,对于它们能不能进行市场化经营以及如何从市场化经营中受益等,要从制度上予以明确。

END




作者简介:

戴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评论区

共 0 条评论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随机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