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人、广德事、广德新闻就上我爱广德网!

广德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广德历史

第一节 医疗

一、机构
民国时期,广德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寥寥,大多是个体行医。解放后,医疗网点不断扩大。1987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57个,其中县属 7个,乡镇卫生院27个,企事业单位医疗室19个,村卫生室404个。
(一)个体行医
清末、民国时期,广德个体行医者或在药店坐堂,或设所摆摊,或走村串户。西医主要在县城,中医则散布城乡。清光绪十五年(1889)创办的寿萱斋和光绪二十二年创办的罗广春堂为本县历史较长、名声较大的中药店,均有当地名医坐堂接诊;民国9年(1920)南京人赵一琴在县城开办一琴医院,为本县个体西医开业之始。走方郎中裴楚卿、刘俊等行医较早,在本县亦有一定声誉。38年3月,全县共有中西医个体开业人员171人,其中中医146人,西医25人。
1951年,县卫生科开始把个体医务人员组织起来办联合诊所。1958年全县共有239名个体医务人员参加联合诊所,个体开业医生减少。“文化大革命”期间,严禁个体开业行医。1980年解禁,1987年底,全县有个体行医人员406人。
(二)县属机构
县卫生院前身为民国32年(1943)成立的广德诊疗所,35年10月改名县卫生院,院长穆宏安。37年9月,因经费无着和县红十字会医院(民国10年建立)合并,实行一个单位,两块牌子。院长改由县红十字会长陈宏图兼任,有医士、药剂士、会计各1人,学员2人。其任务主要是给县政府人员、监狱在押犯人治病以及检验壮丁等。
县医院1949年5月,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县卫生院。次年更名为县人民卫生院,院址在今升平街团结巷。1956年改名县人民医院。1960年在县城南门外新建住院部,1971年又在新址续建门诊部,1972年医院全部迁往新址。1979年定名为广德县医院。1987年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五官科、皮肤科、病理科、理疗科等15个科室;有职工227人,其中卫技人员170人;占地面积35140平方米,建筑面积7700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4281平方米;床位开放164张,日均门诊211人次,日均出院12.4人次,病床使用率96.2%。是全县医技力量集中、医疗设备齐全,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医院。
柏垫医院为解决江苏省国防工办设在县境的新苏、利民等小三线企业职工家属的医疗问题,1966年2月开始在柏垫筹建医院。1968年4月县属柏垫医院正式建成开诊,设有内、外、妇产、中医、五官等8个科室,以后又增设骨科、牙科。1987年有职工44人,其中卫技人员35人;设病床50张。
邱村医院1968年改邱村公社卫生院为县人民医院邱村分院,设内、外、中医、妇产、放射、化验等科室。1970年改名为广德县邱村医院,1976年开始收治精神病患者,1981年增设精神病科。1987年有职工56人,其中卫技人员45人;设病床50张。
县中医院1986年8月省卫生厅批准建立广德县中医院,翌年10月1日建成开诊。设中、西内科、肝病、妇产、小儿、针灸推拿、检验等科室;有职工13人,其中卫技人员11人。
县卫生防疫站建于1956年,时有职工10人。1966年人员增至18人。1968年12月机构撤销,人员下放。1970年恢复,与保健站合并,改称县防疫保健站。1975年10月两站分设后,复称县卫生防疫站。1985年防疫站大楼竣工,设施亦趋完善。1987年,设公共卫生、防疫、结核病防治、食品卫生、检验等股室;有职工56人,其中卫技人员43人;有专用救护车1辆。
县妇幼保健站1952年9月,在县人民卫生院内增设妇幼保健站,编制3人。1956年析出单独建制,名称依旧。时有职工4人,产床5张。1968年12月机构撤销,人员下放。1970年10月恢复,与县卫生防疫站合并,称县防疫保健站。1975年两站分设,复称妇幼保健站。1987年设妇产、小儿、中医、计划生育指导、婚检、化验等股室及门诊部;有职工25人,其中卫技人员20人。
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建于1956年3月,编制60人。设医疗、预防2个股及门诊部,并在红庙、门口塘、山北、关塘等疫区设4个治疗组。1962年冬开始接收血吸虫病患者住院治疗,1964年秋增设下寺血防组。1968年12月,机构撤销人员下放。1970年9月恢复,始称县血防专业队,1974年1月复称县血吸虫病防治站。1987年有职工51人,其中卫技人员34人。
(三)乡镇卫生院
1952年2月,本县在誓节建立第一个联合诊所。1958年1月,全县共有联合诊所30个,人员239人。同年10月,将30个联合诊所合并为7个公社中心卫生院,在管理区(原来的乡)建立分院。1961年随着人民公社规模的调整,改组为29个公社卫生院,下设44个卫生所。1983年6月又改称乡(镇)卫生院。1987年全县有27个乡镇卫生院,职工378人,其中卫技人员302人。
(四)村卫生室
1969年10月全县农村开始大办合作医疗,将公社医院的155名卫技人员下放到大队(村)试办。次年底全县合作医疗“一片红”,建立235个大队合作医疗室,共有赤脚医生760人。赤脚医生承担卫生防疫、医疗保健等工作,报酬一般相当或略高于同等劳力,年终由大队统一结算分配。1976年全县共有赤脚医生789人,平均每大队3人。
1981年,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赤脚医生的报酬无处兑现,合作医疗完全解体,大队合作医疗室不复存在。赤脚医生有的联合开业,有的个人开业。医药费用集体也不再负担,实行“谁看病,谁给钱”。1985年春,对全县农村卫生组织进行整顿,当年建立245个村卫生室,共有人员430人。1987年底,全县共有农村卫生室(含医疗点)404个,人员442人。
(五)企事业单位医务所(室)
1958年建立县工交卫生所,以后一些企事业单位亦陆续建立医务所(室)。1987年底,全县共有企事业单位建立的医务所(室)19个,工作人员91人,其中卫技人员85人。
二、队伍
清末、民国时期,医疗卫生人员大多是中医,西医为数不多。中医主要是以带徒的形式培养传人,只有钱存济、陈寿民、张复生等几人为医校毕业生。西医则多为来自沪、宁以及抗战胜利后在广德定居的外省籍国民党退役军医,如赵一琴、张明洲、刘自强等。解放前夕,县城有一家医院、6个诊所;医务人员29人,其中中医18人、西医11人。乡村无正规医院,有个体行医者142人,其中中医123人,西医19人。全县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0.77人。1949年5月,县人民政府成立。6月接管卫生留用人员5人。
建国后,本县卫生队伍不断壮大。1958年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437人,其中医生132人。1965年有卫生技术人员476人,其中医生184人。1976年有卫技人员614人,其中医生229人。1987年卫生技术人员增至745人,其中医生256人;全县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9人。
三、疾病治疗
(一)中医
民间治病,历来全赖中药。民国初,西医传入,县民治病仍以中医为主,求治于西医的极少。
本县历代名医史志记载甚少,所见清代巫山等几人,也只是颂其医德,其医技则语焉不详。清末兵燹后,中医药随移民传入。至了民国期间,名望较大的中医主要有钱存济、罗应章、胡星洲、裴楚卿、刘俊、陆秉卿、梅本初、林旭甫等。其中钱存济《医学得心应手》、罗应章《经验医库》等著作获得杏林人士好评;钱存济、胡星洲、林旭甫等多则医案为民国18年(1929)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全国名医案类编》及其续编所收录。解放后,医术不断创新。1956年,用中医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取得良好效果。60年代以后,先后使用中医药方治疗烧伤烫伤、蛇咬伤、腮腺炎、骨结核等症也均疗效显著。有的验方还被上海、江西等地普遍用于临床。(二)西医
医疗设备民国32年(1943)县诊疗所成立时,仅有房屋3间,45平方米;听诊器、血管钳、注射器、天平等器械;月支大米1.5担,法币120元;无病床。35年10月改为县卫生院后,月支法币增为11800元,房屋、设备依旧。1957年县人民医院始配显微镜。60年代后,上级每年均有计划地拨给医疗器械。60年代先后添置30毫安X光机、牙科手术椅、高压消毒锅、无影灯、万能手术床、各科手术器械、电冰箱、100毫安X光机、200毫安X光机、救护车等。70年代先后添置人工呼吸机、综合牙科治疗机、心电图机、超声波诊断仪、裂隙灯、纤维胃镜等。80年代先后添置脑电图机、膀胱碎石机、B型超声波诊断仪、A型超声波诊断仪、心脏急救监护仪、分光光度计、病理切片机、300毫安X光机等。县属柏垫医院、邱村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也陆续配置显微镜、X光机、手术床、心电图机、超声波诊断仪、牙科综合治疗机、分析天平等医疗器械。
医疗水平建国前,西医仅是根据病史进行一般物理检查(视、触、嗅、听等简易方法)诊治常见病。解放后,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技术不断提高。50年代中期县人民医院开始施行阑尾切除、疝修补等一般下腹部手术。1958年施行古典式剖腹产、骨科牵引、人工气腹等手术。60年代,随着放射、检验、功能等医技的发展,先后开展各种穿刺、胃切除、脾切除、胆囊切除、肠切除、骨折各种固定等手术。70年代,开展病理切片检查、肺叶切除、腹膜外剖腹产、子宫切除、阴道修补、输卵管吻合等手术。80年代,发展生物化学、细菌、免疫学检验技术,开展胆管、胃肠、肾血管造影、断层切片;进行纤维胃镜、结肠镜、心电图、脑电图、B型超声波检查项目,开展心脏监护、除颤起搏、食道中上段手术,白内障摘除、液氮冷冻、前列腺摘除、骨头置换等手术。
1987年,县属柏垫医院、邱村医院以及少数乡镇卫生院也都具有X光摄片、钡餐、生化检验、超声波、心电图等检查手段,能进行胃、胆、脾等上腹部及妇产科手术。
1987年,县医院全年门诊74735人次,收治住院4313人,治愈率62%,好转率30.5%,死亡率2.2%;柏垫医院全年门诊20202人次,收治住院1152人,治愈率80%,好转率18%,死亡率0.04%;邱村医院全年门诊16032人次,收治住院1914人,治愈率75%,好转率18%,死亡率1%;27个乡镇卫生院全年门诊495960人次,收治住院20937人,治愈率84%,好转率14.7%,死亡率0.3%。
(三)中西医结合
1959年,县人民医院设置中医科,组织中西医结合,开展西医向中医学习活动。
1971年,县卫生局召开全县中西医结合会议,贯彻“中西医结合,创造我国的新医学、新药学”的方针,号召中西医互相学习,要求全县医务人员都要学会用中西两法治病。此后,中西医结合广泛运用于临床。内科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肺结核、肝炎、肾炎、蛔虫、晚期血吸虫等病,外科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烧烫伤、阑尾炎、结石等症,均获得良好疗效。
1976年,县中西医结合领导小组成立。并将全县划片成立6个中西医结合小组,经常组织交流进行指导。至1987年,本县县属医院临床西医,都备有几个到几十个中医处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一般都能运用中西两法治病;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也大都掌握了中医、西医常用的诊断治疗方法。
广德县若干年份医疗卫生基本情况


注:表列各项均不含村以下卫生组织

相关内容

文章评论

表情

共 0 条评论,查看全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